根據內政部統計,台灣目前為高齡化社會,預估於 2018 年邁入高齡社會,2025 年老年人口
將達 20% 以上,成為超高齡社會,平均每四至五人,就有一位是老年人。
所以,政府除了推動長照制度外,也鼓勵各單位廣設老人服務機構,例如樂齡大學、樂齡學習中心、老人服務中心等,希望鼓勵長輩走出家門,建立社交圈,培養自己的興趣,讓生活更充實、找到自我價值。
退休不再意味著人生的終點,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。然而,許多退休者卻面臨生活重心的喪失,不知如何規劃未來,甚至產生孤獨、焦慮的情緒。
退休後的迷茫 : 當生活少了「目標」
過去的職場生活充滿挑戰與目標,但退休後,這些熟悉的節奏突然消失,許多人頓時感到無所適從。「剛退休的時候,每天睡到自然醒,沒有會議、沒有行程,感覺很自由,但久了之後卻發現好像少了什麼。」65 歲的李先生分享到。
專家指出,退休後最常見的挑戰之一,就是失去「被需要」的感覺。過去在職場上,個人價值透過工作展現,但退休後,若沒有新的生活目標,就可能出現孤獨、焦慮,甚至影響身心健康。
打造「第三人生」: 重新建立生活重心
成人教育專家愛德華凱利(Dr. Edward Kelly)博士,數年前開始推動「第三人生」運動,他認為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,我們是依賴者,受父母與師長照護而成長;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,最重要的特徵是獨立,我們開始自己去創造出很多可能,也成為主要供給者;到了第三人生,最重要的特徵是「共生」,在這個時期,我們可能會需要某些協助,但也還有能力回饋給這個社會,因此我們努力尋求和他人以及外在環境形成共生共好的關係。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都會有第三人生,從第二人生轉換到第三人生必須有意識的思考,檢視第一人生是誰造就了我,第二人生我又分享了甚麼? 讓我們有新的觀點去看自己的生命歷程,繼而選擇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與人際連結。那麼如何著手建構自己的第三人生呢? 可以先問問自己「我是誰?」「我想要去哪裡?」「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自己?」
1. 學習新技能,開拓新世界
許多退休者選擇學習新技能,例如烹飪、繪畫、樂器,甚至進修外語、電腦網路。「我從
來沒想過自己會開始學程式設計,但現在可以寫簡單的App,這讓我覺得很有成就
感!」70歲的陳阿姨分享道。
2. 參與志工,讓生活更有意義
退休不代表停止貢獻社會,許多人選擇參與志工活動,例如社區關懷、環保行動、動物
救援等。「幫助別人的過程,讓我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。」多年參與志工服務的王
先生說道。
3. 培養興趣,享受生活
退休後,正是發展興趣的好時機。攝影、旅遊、園藝、健身......這些活動不僅能充實生
活,也能維持身心健康。「以前工作忙,現在終於有時間去爬百岳了,身體變健康,心情
也變開朗!」張小姐說道。
4. 建立社交圈,維持人際連結
許多退休者因為離開職場,社交圈變小,容易感到孤單。因此,主動參與社團、讀書
會、運動團體等,能夠幫助維持人際關係,避免孤立感。「每週和朋友們一起打太極拳,
讓我覺得每天都有期待。」。
5. 加入出租爺奶,滿足「被需要」的感覺
「出租爺奶」是一個以熟齡為主要服務的媒合平台,透過平台連結熟齡與青年,讓退休長
者能根據自身寶貴經驗,協助青年在面臨人生各方面的挑戰,如初入職場時需要人脈、工作經驗、人際關係、缺乏技能等問題時,提供諮詢協助、人生經驗分享與技能傳授等方式,指引他們。同時,也能發揮自身價值,重新找回生活重心與「被需要」的感覺。同時,年輕世代也能從長者的智慧與關懷中受益,促進跨世代交流,打造共融社會。這不僅讓長者的第三人生更加充實,更是為社會帶來溫暖與正向影響。
退休不是終點,而是全新的開始退休後的生活不該只是「打發時間」,而是另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階段。關鍵在於主動探索,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與目標,讓第三人生過得精彩而充實。
「以前覺得退休是人生的落幕,但現在我才發現,這只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。」許多成功轉換生活重心的退休者,都曾用這句話總結自己的第三人生。你準備好迎接你的第三人生了嗎?現在就行動,勇敢嘗試,開創屬於自己的新篇章!
撰寫人 : 陳仲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