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人類目前最多能活到幾歲嗎 ?
大約是 120歲,是一位來自法國的珍妮·卡爾蒙 (Jeanne Calment) 享受 122 歲又164 天。
根據《自然通訊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預估,人類未來可能活到 150 歲。
而「百歲人瑞」一詞也開始出現,形容人類活到 100 歲以上。
隨著醫療、科技、衛生福利等技術的進步,活到百歲已經不在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。
就像是過往,人類曾認為要進入外太空是件不可能的事情,但由於技術與科技等突破,人類在 1957 年首次踏上月球。
甚至未來, Space X 也能載一般人上外太空旅遊,這已經不在是不可能的事情了。
世界不斷改變,而創造百年人生表示我們對於老年的思維要改變了。
3 個維持健康長壽的秘訣
1. 運動
有個錯誤的社會價值觀是認為運動是年輕人做的事,老人應該要休息,但其實運動適合所有年齡層。
運動除了協助老人維持身體的活動能力、還能避免因突然的跌倒而住院許久,同時能減少骨折、增加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、以及減少醫療費用支出。
而富人早就知道運動好處多多,有「中年跑步傷患」一詞來形容企業高層瘋跑步來保持年輕,運動可讓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小 30 歲, 越活越年輕,也能透過功能性運動來延緩老化速度。
現今也越來越多健身房專門開「樂齡族健身房」或「銀髮健身俱樂部」可以參與。
同時可以積極使用像健身追蹤器、智慧手錶追蹤。
2. 健康飲食
根據《美國醫學會雜誌》研究調查,「注重攝取全穀物、水果、蔬菜、堅果和豆類,可以幫助人體不容易死於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統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。」
一週可以準備一餐是以蔬菜為主的飲食,例如哈佛蔬菜湯,由高麗菜、南瓜、洋蔥、紅蘿蔔等食材熬煮,除了排毒外還能抗癌。
均衡飲食可以改善情緒,減少焦慮和抑鬱症狀,心理健康對於整體生活質量及長壽也有直接影響。
3. 維持社會關係,保持身心活躍
活得長壽的同時,也要健康快樂。有愈來越多證據顯示,社會關係對壽命有重要影響。
楊百翰大學 2015 年有一項研究指出,社會孤立的健康風險 = 每天抽 15 支菸或酒精成癮。
只要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,並積極融入群體,無論是參與不同的活動認識朋友,或有個夥伴能固定與你聊天都能幫助延長壽命。
《藍色寶地: 解開長壽真相,延續美好人生》中探究,為什麼某些社區的人較少罹患慢性疾病且長壽?
從日本的沖繩、義大利的撒丁尼亞島,到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,他發現這彼此的共通處點是,因為社區人際關係緊密、保持身心健康、健康飲食。
長壽了,然後呢? 有效規劃下半場生活,讓你的人生活得精采快樂
1. 重返職場
未來人人都可能活到百歲,65 歲可能不在是需要退休的法定年齡。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,工作會是個負面詞語,但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。
晚年繼續工作,不再只是為了三餐溫飽、有棲身之所,反而是讓再次與社會互動連結與自我價值重要的一環。
除了避免被社會孤立,同時持續學習、貢獻價值,更可以透過與同事的合作維持社會聯繫,在職場中繼續發揮自身的價值。
我們可以退而不休,讓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人生一樣有意義,而不在是等著時光流逝而已。
2. 接觸藝術,打造心理上的健康
你不需要是藝術家或很有創意的人,才需要接觸藝術。
根據〈藝術作為促進健康與幸福的全面性報告〉分析顯示,「藝術在生理和心理健康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」。
藉由各種藝術參與,能正面的影響身心健康,提升心理健康以及伴隨而生的幸福感所需的「創造性肌耐力」。這卻是台灣在家庭、學校跟社會教育長久以來所忽略的 !
如果說,運動存在的理由是要鍛鍊身體和肌肉,那藝術的存在是鍛練形成我們認知與感知力的大腦心智。
無論是從唱歌、閱讀或偶爾到博物館看展,都能降低的認知率衰退跟罹患失智症的風險。
人人活到百歲時代來臨,長壽紅利才是關鍵
比起使用銀髮海嘯或人口紅利下降等的負面字詞來描述整個社會,「長壽紅利」才是這個改變這些負面標籤的新時代詞語。
人人都可以比上一輩活得更加長久,除了維持長壽以外,規劃自己的專屬的人生,才是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采的關鍵。
撰寫人 : 邱榆